ArchitectureDaily
作者:无设建筑事务所
原文链接
延续榕树下的树荫
继续庇护村民的日与夜
大吴会客厅的创意 ,便来自于榕树下的这片树荫。原先的校舍是一个四面围合的院落。有两层的教学楼,一层教师的辅助用房,还有一棵三百的参天大榕树。整个校舍就被安放在这棵榕树底下。“我们是见到这棵榕树后 ,生起了个灵感。以往的村子,大家都是在树下聚集各种的活动。聊天、吃饭、喝茶、乘凉。这棵树,因此成为了村里社交的灵魂。所以我们这次改造的核心,就是要把这个院子全部打开,让整个空 间看上去就像是一片巨大的树荫。”顾忆回忆起一年前的对于建筑改造最直接的灵感来源。
空间以三百岁的大榕树为起点 ,向四周扩延。建筑设计团队拆除了重重的围墙,借助先进的钢木结构,来营建一个隔而不断的无边界社区。也是秉承这样的设计理念,建筑师把原先两层教学楼作了重新的梳理,将临河部分的公厕推翻,一并作了改造。将原先教师的辅助房全部打开,做成了连廊。在一层的平台延生出一片有趣的曲线连接至二层,构建了一座像看台一样的立体空间,释放出众人安坐于榕树下的观演体验。
新与旧的共生
体会时间的痕迹
大吴会客厅的另一番特写,是新和旧的元素在这里并存,并穿插于全新的结构与形式中。建筑师保留了历经 40 年风雨的“松昌教学楼”牌匾以及一面砖墙,砖墙上还留下孩子们涂鸦的画作与青绿色的一扇木门。潮州靠海。建造房屋的墙砖是将贝壳磨成的粉末混入泥沙,再 压成砖块,是当地比较特别的建造工艺。在搭建全新的水洗石材质的门窗体系时,水洗石的 研制也一并遵循了潮州的传统做法。同时,还保留了石碑、铭牌、木雕、石柱等老物件,期 待它们在新建筑中依旧发挥重要的守护的力量。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致敬潮州文化中“做人有前才有后,万事有交代”的传统礼制。
无论是一楼还是二楼,建筑师选用传统木质窗棂以及大量的木质家具作为室内的填充,因为这一类的手工艺赋予了许多现代材料所没有的温度,也体现潮州作为非遗文化传承城市,对手工艺与自然的珍视。
远远看着,这是一座重新崛起的新建筑。但当村民们走进来的时候,会在许多细节之处触摸并感知到时间流淌过的熟悉的痕迹。
让每一天的阳光
通过这片树荫慢慢渗入村民的日常
建造一片看似轻盈亦能承重的“树荫”并不容易。整个跨度近乎 20 米 ,却看不到一根立柱。王锦老师最终以 22 公分的尺度完成了这个挑战,成就了整个项目中一抹亮点。“这应该算是我做过难度系数最高的一个项目了。”王锦说。
一座被时间封锁的校舍,已经被被建筑师顾忆的用心与巧思缓缓打开。大吴村的乡民又或者是慕名而来的客人正从四面八方走进这里。一楼的连廊、剧场、手作坊、共享厨房;二楼的 自习室、茶书院、非遗体验区。一幅幅被树影、水波纹浸透的画卷舒展开来:放学后的孩子 们在这里自习、奔跑;家长们围坐在这里聊天、喝茶;老人家们三两依靠着打发时间;喜欢 唱潮剧的阿姨们,在这里排练,上演着并不正式的剧目。逢年过节,大家都聚拢在此处一起 祭祖、舞狮、唱英歌、大摆流水席。
榕树下的“大吴会客厅”,是属于大吴村里的会客厅。村民们在这里得以享受他们在家以外 的所有的休闲活动。同时 ,也可以成为招待宾朋最具备仪式感的空间。
建筑师顾忆希望这个公共空间是开放的,包容的、平和的。它不应该被定义,并且可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适用于任何的场景。“你不用去刻意的看到设计的手法,你最终体会到的还是设计师的初心。”他希望这里能够伴随着徐徐吹来的风,让每一天的阳光,甚至是雨水慢慢地渗 入到村民的日常活动中来。希望他们能够爱这个地方,就像顾忆和他的小伙伴们,以及 《梦想改造家》的团队们珍爱这棵大榕树一样。
项目图纸
△基地示意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无设建筑
面积: 1500 m²
项目年份: 2024
摄影师:Y³ STUDIO, 廖沁芳
厂家: Nippon
主创设计师: 顾忆
设计团队: 苏美娜、马大伟、欧书琴、石琳
结构设计: 翊构营造
委托方: 立邦、大吴村
地点: 潮州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ArchitectureDaily 禁止以建筑学院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