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老师的《长安十二时辰》终于上线,对比该剧所强调的剧情、动作、服饰、道具来说,客观来说,建筑算是比较弱的一项,观众关注讨论也不多,剧中也可看到明显的囿于经费,建筑上细节有点力不从心,但好在对里坊的轮廓和形态有个大致交代,还是不错的。
其实剧中也不乏亮点,集中说一下吧。
先来张终南积雪。
剧中的黄土路面和排水沟很写实,长安城和所有北方古代城市一样,路面既未硬化,也不是完全的平地,而是由六道黄土梁“六坡”把城内分为高低不平的带状空间,长安城特别是城南时有“深数丈余”的积水,城北“京兴道坊一夜陷为池,没五百家”,再加上长安城上百万人口,排水明沟就成了城内极为重要的工程,基本每个里坊内外、横街、十字街等路两侧都会有排水明沟。
△坊墙下的排水沟
坊墙下的水沟看出来导演很用心,需要提醒的是遗址中水沟一般距坊墙1.5~2m,剧中太近了,墙都沁了。
西市的水沟情况比较复杂,由于有多个路面地层,故水沟情况也不一样,其中早期路面两侧的水沟仅宽30cm,土壁半圆形截面,据地层遗物分析,这层路面及水沟一直用到肃宗,即天宝十五载之后,而像剧中这种砖砌水沟则属于安史之乱后的晚期路面层,对比早期,肃宗后的西市水沟不仅拓宽到了1.2m,深0.65m,而且沟壁、沟底都包了砖。十二时辰剧情发生时间是天宝三载,故当时西市水沟实际情况是30cm小土沟,但是剧组还原了典型的长安砖砌水沟以及水沟上的石盖板(小石桥)还是很惊喜的。
△西安西市博物馆十字街水沟上的小石桥
根据西市的发掘报告,店铺和水沟之间是两米左右的人行道,这个在剧中也感受到了。
熟悉唐代建筑的一般都听说过《营缮令》,最早是唐开元二十七篇令之一,原本不存,文宗太和十六年敕书引用过,证明律令沿用很久,其中有一条:“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很直接的规定了民间不得起楼阁,后大历十四年,唐代宗又敕文:“诸里坊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
△西市楼阁
但《营缮令》作为唐令中较为次要的律令,约束性到底几何难说,城中官员、豪强府第有楼者应该不在少数,如河间王李孝恭子李晦“私第有楼,下临酒肆。”《太平广记》里有“食店张家楼”,天宝中,举子入京应试,落第者也“多会于酒楼”,在后来相关律令普遍崩解,坊市制松动的大背景下,西市理应有很多经营性的楼阁,但应该不至于满街鳞次栉比的程度,毕竟唐政府还规定“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这种较为详细的禁限,建楼活动想必也不至于全无顾虑。
结合时期,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西市楼阁高低错落的景象应该也较符合实际。
市门、坊门应该算是剧中考据最多、最精致的建筑之一。虽然坊门本身未必是这种类型,但是作为唐式建筑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
楼门本身形象应该与敦煌壁经变图中大量这种重阁形象有关。
楼门的彩画即是所谓“铁石丹素”,众所周知现在仿唐建筑流行素木盒子,直接上清漆而不用彩画,故像这样真正做了朱白彩画的还是挺下功夫的,而且结构端头都进行了刷白,也和文物资料对的上,彩画最大的亮点应该是雁翅板,节愍太子墓楼阁图里就是这种,剧里应该是第一个复原这种唐式雁翅板彩画的,这种小细节足显功力。
△心间补间双蜀柱
建筑本身开间、柱高比例也很匀称,确实下了功夫,结构上,下层心间还作了双蜀柱,这个细节很精彩,一般多见于关中唐代建筑形象,如大雁塔门楣石刻,也是从没见人还原过。
△唐式雁翅板与寻杖勾阑绞角造
值得赞叹的是剧中几乎所有的栏杆都比较唐,严格遵守唐代寻杖栏杆中间不用望柱间隔的时代特征,而且用了比较多的寻杖绞角造,显得古意盎然。
这几个楼门如果细究的话毛病也有,但总归在细节上有了极大的进步。
乌头门是唐大型府第外重围墙上的门,唐令“五品以上…….仍通作乌头大门”,靖安司的这个乌头门形象非常好,几乎与敦煌431窟院落图的乌头门一样,且门扇都是直棂板门,好评。
△乌头门
送大家一只气pupu的大司仪。
崇屏(影壁)这个细节也不错,唐代多“门有崇屏”,从记载及图像来看唐代府邸宅院一般大门直冲堂屋,而不是像北京清代四合院一样大门在一侧,故门内用屏风墙挡一下,唐代宅院影壁屏风使用的频率很高,材质的话一般似也多为夯土,基础则为“炭灰泥”用以防潮。
△崇屏
不过靖安司的这个屏风墙是在门外,唐代习惯设在门内,但作用大概也一样吧。
这个井架很好,这种八角井沿、井架的文物资料,貌似只有仁寿宫水井遗址是这样的,井架复原是杨老方案,井亭简化了,台明看着也是的,四周一圈存水槽很巧妙。
△水井
△杨鸿勋复原的隋唐仁寿宫水井
剧组很有眼光,林相府这组建筑远看观感确实很好,这处建筑实际上就是西安著名的仿唐建筑--青龙寺空海纪念堂与古原楼。
△作为林相府的青龙寺
总的来说,相比别的剧,这部进步确实很大很大,整个剧正在向真正的历史靠拢,氛围也慢慢有了鲜明的时代感,瑕不掩瑜,希望以后这类考据清晰的剧越来越多。
文案 | Mr Xu
设计 | Mr Xu
楼门彩画应该还是不太符合吧,该剧背景是玄宗时期,应该是属于盛唐时期,彩画样式应该还不至于是晚唐的花花绿绿的五彩彩画,但应该也不至于是早唐的“赤白”,应该是“大红大绿的红绿彩画”时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