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英达的情景喜剧《新72家房客》播出了。
它是《我爱我家》播出4年后的热剧,故事从北京搬到了上海,从“家里事”变成了石库门的“邻里事”。
邻居,对于90前出生的人来说就是亲人般的存在。
大家生活在一个大院里:买了搬不动的大电器,要叫上别家男人搭把手;大人加班小孩没饭吃,邻居会招呼来自己家蹭饭;红白喜事也是能帮就帮……
像素有点渣的《新72家房客》
邻里之情随时光在变淡,我们能不能减缓这改变?
奔着美好初心,城事设计节与上海万科从18年忙到了19年,共同参与设计改造了一栋“新72家房客”。
敬老邨7号楼外观照片
01.时代尾巴
保存着19位老人记忆的老房子
敬老邨(音念cun,与“村”同义)7号楼建于1948年,是2018城事设计节的改造项目之一。
它位于上海新华路,曾是国营新裕纺织厂的高级职工宿舍,下面这张照片为1958年纪念干部下乡所摄。
房子被一分为二,各家厨房卫生间集中在北侧,而客厅卧室在南侧,这种过时的生活方式还保留到了现在。
中间是个3层高的窄条天井。
从弄堂的大门到里面,走廊和天台上,老房子的常见问题它都有,比如阴暗潮湿、墙体剥落,杂物也随意堆放。
改造前:敬老邨7号楼天井
敬老邨在90年代一度面临拆迁,居民非常不舍,林志芬奶奶作为第一任村长,为此事四处奔走,最终房子得以保留下来。
原本这个小区有10年一次的大修,但2000年以后,因为资金有限,十八年以来都没有再做整修。
这里经不住上海雨季,暴雨在家都要拿盆接水,人只能睡在沙发上。
改造前:敬老邨7号楼的户内
村长这一辈的原居民,有的随子女移居国外,有的去往其它城市,只有19位老人选择留在这里。
19位老人里,15位可以自理,3位要依靠轮椅,还有1位是卧床生活。
糟糕的卫生环境如何改善?老年人生活问题怎样解决?如何给这里增加点时代感?
这些问题我们看在眼里,堵在心头。
改造后:敬老邨7号楼
02.老房有喜
建筑师想让设计治愈人心
因为老房子的问题很多,须由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主持设计,所以我们找到张海翱博士。
设计师张海翱
张海翱是上海交大建筑系副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华都设计合伙人,获得过国内外设计大奖,能设计精工匠制项目,也擅长通过设计解决老百姓最根本的生活问题。
改造后:敬老邨7号楼
这是18年设计节中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包含36个门牌号和20户居民。设计团队对居民做了大量走访,重新测绘现场环境,锁定了两大公共问题。
其一,阴暗狭长的天井;其二,荒废闲置的露台。
敬老邨7号楼的区位
让老房子年轻起来!
设计不但能改善空间,还能治愈人心。
为了让老房子变得年轻一些,张海翱给每层楼规划了专属的“治愈色”。
敬老邨7号楼的剖面示意图
一楼是活力黄,二楼是沉静蓝,三楼是平和绿,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敬老邨7号楼1/2/3层色彩照片
根据各层实地情况,增添彩色家具,2/3层地面还装上了温暖感的木板。
敬老邨7号楼1层平面
敬老邨7号楼2层平面
敬老邨7号楼3层平面
会呼吸的天井
改造并不是个人秀,我们作为这栋楼的外来人,更要将心比心。
墙面施工分析图
天井原本给人的感觉比较闷,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改造前:敬老邨7号楼
经过很多次比对,设计团队最终采用了三色金属网。
三色金属网依次在1/2/3层使用
一来,遮挡管线,营造出干净、轻盈、通透的呼吸感;二来,鱼鳞状结构还可以阻隔雨水,保护墙体。
改造后:1F
因为一层天井比较暗,金属网将灯光散射成了光晕,给人一种明亮但不刺眼的温馨。
改造后:1F
一楼地面还做了彩色的导引标志,多了分活力。
改造后:1F
改造大量采用“弧”形设计元素,减少锐利冰冷的直角。
改造后:2F
在楼梯口、储物柜、屋顶围栏、入户倒角等,多处使用了圆角设计,有效防止磕碰。
改造后:2F
3F空间悬吊的金属网“降低”了层高,显得更加宜人。
改造后:3F
越往上走,天井就布置更多绿植箱,让春意更加明显。
张大伯喜欢跟邻居聊天,但这里原本没有可休憩的地方。设计师就考虑将比较宽敞的平台空间,变为“家”的延伸。
一楼设计了可折叠的桌板。
改造后:1F可折叠的桌板
一楼的奶奶收养了一只流浪猫,设计师也给它设计了一个小家。
改造后:1F喵星人的家
人人羡慕的梦幻天台
不仅室内焕然一新,设计团队还给居民创造了一个梦幻天台。
改造前:敬老邨7号楼屋顶
屋顶原本的利用率不高,设计师重新划分了“晾晒、绿植、沙发”三个功能区,这样使用起来就比较明确,也不会再有人乱堆杂物。
敬老邨7号楼屋顶平面
东侧一角做成了一个“露天客厅”,形成一个围合的沙发区。天气好的时候,邻居可以相约晒晒太阳。
改造后:敬老邨7号楼屋顶
考虑到夏天比较晒,还做了可伸缩的遮阳棚,贴心极了。
改造后:敬老邨7号楼屋顶
地面用“大字报”取代“抽象标志”,鼓励大家多多交流,或是提醒注意脚下安全。
改造后:敬老邨7号楼屋顶
天台现在成了另一块小天地,大家带着阳光般的心情,活动身体、晾晒衣物、种植花草。
改造后:敬老邨7号楼屋顶
到了晚上,天台也不会寂寞。
一抹照明的设计师洪伟翔精心为天台设计了照明,让向日葵花瓣在夜幕下发出温暖的光。
改造后:敬老邨7号楼屋顶
03.人间设计
没有细节的设计就是空壳
这个项目由上海万科负责施工改造,经过4个月安全顺利完成了施工改造。
大部分构件在工厂加工完成,现场只是快速组装。
一来,项目施工效率很高,减少对居民正常的影响;二来,真正投入使用后,建筑细节的精确又达到了“产品级的人性化”。
包含多重功能、组件化的剖面设计
就像五月天唱的那样——“不打扰是我的温柔”。
上海万科与设计师一道,从设计到施工阶段,都力争为老人实现更多有品质的生活细节。
综合绿植箱、储物架的平台空间
天井处的走道窗统一设置了遮雨棚和储物篮,改善原有的漏雨现象。
细致到一个窗户挡板
视力不好的老人,每每路过昏暗潮湿的过道,都觉得这比天黑还令人害怕。装有灯光的凹槽也是老人们的扶手。
细致到一个扶手
为了避免直射光对房间的干扰,整体采用间接采光。
细致到日常照明
原先的门牌号字小,很多老人辨认不清,特地用了放大字号和灯光,方便老人识别。
细致到一块小铭牌
在比较宽敞的空间,增加了可收纳的座椅。
不浪费小空间的利用
04.适老改造
城事设计节的努力与收获
敬老邨7号楼改造,是2018城事设计节与上海万科共同完成的重要项目。在改造完成后,楼长跟我们说了个小故事。
他们有一个聚集了全球各地老邻居群。当他把刚完工的改造照片发到群里,大家儿时的、青年时的、中年时的回忆又涌现出来了。
还有人说:一定要找机会回去看看,大家聚聚!
2018城事设计节关注“城市更新中的新社区”,老龄社区改造是时代命题。
老龄化社区越来越多,这次改造的老公房小区中,60岁以上居住者占比均超过50%。关于老龄化社区的更新方法和实践,无论是政府、设计从业者还是城市规划者都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适老改造要温和,接地气,有人情味。老年人不比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高。因此一定要在设计改造全过程中与居住者实时沟通,设计师需要以居住者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要适当坚持,懂得取舍。
老年人逐渐退出社会的舞台,空虚感很深。设计除了解决基本需求,还需要考虑到深层的心理需求,关注老年社交。
我们不奢望用设计对抗现实,但愿岁月静好。
就像《新72家房客》的最后一幕:“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永远是邻居!”
2018城事设计节|美好新华
设计实践:敬老邨7号楼
改造地点:新华路693弄敬老邨7号楼
指导单位:长宁区虹桥、中山公园地区功能拓展办公室、长宁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长宁区商务委、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办事处
点位共建:上海万科
合作施工方:上海宇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灯具赞助:in one荧熠照明
设计团队:张海翱、李迪、曹家昌
照明顾问:洪伟翔(一抹照明设计研究室)
视觉支持:左明之(合舍合工作室)
项目拍摄:刘松恺
《设计大降落》
第二季·第三集
敬老邨的共享生活
△《设计大降落》第二季,是为2018城事设计节中“设计实践”制作的系列片。2018城事设计节|美好新华关注“城市更新中的新社区”话题,由城事设计节组委会(上海)主办,上海万科共同发起及首席共建,东风标致品牌共建。
除以上注明外,其余设计方案、效果图等图片著作权均属于各设计师团队或城事设计节组委会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2018城事设计节 | 美好玉田×美好新华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城事设计节组委会所有。
二楼的的蓝色真的爱了,最喜欢的颜色。
确实应该设计一部电梯
改造和以前比好太多了。并且用低成本达到好效果也值得推广。也许有人想像应该更高大上一点,但我认为,只有真正能落实的设计才是好设计。为老社区改善的环境感到高兴!
感觉太刻意了,强行拼接,还有活力生气不等于是幼稚园吧
完整的看了,细节很多,考虑也全面,但是就是不喜欢,没有生活的气息,像一个工厂,不像家
沒有電梯(昇降機)對老人一點也不方便阿...
很人性化的设计,一般都是对老城区进行重建和搬迁,进行重新的翻新不仅不会影响人们之间的情感,而且更加的促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成为一个非常健康的区域
晾晒场地的使用对老人来说很不方便吧
如果这样的案例能更多地复制到不同的地方,这个城市会显得更有生机!不过不知道这样的改造成本,包括设计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