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给我讲了一个前辈招聘的故事。
这名设计界的前辈每次招聘新人的时候,都会要求应聘的设计师画门的方案,能画多少个门的样式,就画多少个,多多益善。
然后朋友问我:”你知道他为什么要考新人画门吗?“
我说:“一定是用一个细节考量设计师的工作经验吧?
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个好方法啊,比如,我们这些做样板间的公司,很少在设计中使用到门,你即使让我画门,措手不及之下,我也设计不出几个门的。”
我朋友说:”老岳, 我刚开始想的和你一样,可是,我了解到那位设计前辈真实的目的后,觉得自己很受教育。
其实这位前辈并不是要考察设计师到底掌握了多少种门的样式,而是为了考量设计师是否已经掌握了设计的方法。
你想,如果一名设计师来应聘,他所画的都是他见过的门,都是他的生活记录和经验,那么这名设计师显然是没有掌握设计的方法,因为他能记住的样式,总是有限的,累死他,他也画不出太多。
而对掌握了方法的设计师来说,这个世界上所有门的样式,都是由方形,圆形,三角形,这三个基本形态组成的,发现了这个基本规律后,你可以用这三个基本形态组合出无数种门的样式来。
于是这个小测试就可以把应聘者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掌握方法的,一种是掌握方法的,那么该选择谁不言而喻了吧。“
我听了这个故事之后,也觉得非常受教育。
我想我们平时所说的“这个设计师有灵气”,大概讲的就是这名设计师有方法,创造力很强吧。
可是问题来了,我们怎么才能建立方法,提升创造力呢?
一般来说,我们学习方法,建立方法,会有2种基本路径:
一种是:自然法
一种是:结构法
简单来说,自然学习法的核心就是模仿,而结构学习法的核心是举一反三的创造。
先说学习的自然法。
自然法简单来说就是模仿,就是对范本一比一的模仿,也就是我们说的比着葫芦画瓢,照猫画虎。
自然法要对范本一丝不苟地模仿,所有和范本不一样的地方,都是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我练书法的朋友告诉我,他在临摹《兰亭序》的时候,就连王羲之写错的,涂抹去的地方也要一模一样地模仿出来。
放到我们做设计的时候,这种自然的模仿就叫“抄”,不需要思考,照搬就好。
通过模仿来建立的方法,一般来说,对学习语言,学习肢体技巧会非常有用。比如,我们从小学说话可以不用学习语法,慢慢就可以流利地讲。
比如,我学习游泳并不需要先学习流体力学。
教练会让我模仿标准动作,而我所有的练习,就是要把我的动作做得无限接近于标准动作的范本。
我们做设计的时候经常讲,“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话里描述的“不会抄”,说的就是只会用自然法来建立方法论的。而所谓的“会抄”,其实就是要用结构法来建立方法论。
那么什么是结构法呢?
结构法就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知到事物的底层关系,从而产生创造。
……至此您已经岳读了全文的1/3
讲人话就是:想要做到举一反三,必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底层逻辑。
也就是说,你必须能清楚地洞见事物和事物、因素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调动这些因素,达成创造的目的。
举个例子:即使文盲没有受过教育也都会说话,但要写作就必须学习语法,因为写作是一个需要结构化学习的事物。
一般而言,专业的作家都要接受高水平的写作训练,不但要学习语法,还要了解写作有哪些结构,哪些套路,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都适用于什么题材。
作家们搞清楚这些写作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为了举一反三的创造,只有结构化的掌握“方法”,才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学结构,实践出伟大的文学作品。
其实前文提到的只能从自己的记忆里提取样式的设计师,就是属于只能通过自然法,只能通过模仿来建立方法的,显然这样的设计师没有建立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许多建筑师也一样。低级的建筑师就是用自然法去学习,拙劣地模仿大师的作品,即使大师的手法明显不适合这个项目也生搬硬套。而使用结构法的建筑师,会看到大师作品的那些背景信息,这个作品在当时的背景下,解决了哪些现实问题,在什么方面有了不起的创新?以及这个作品现在来看有哪些不足?当下的技术进步是否可以更好地解决大师当年面对的问题?
在这种结构化的学习下,你根本不可能盲目地崇拜大师,更不可能错过那些真正巧妙而重要的东西。
比方说,很多人学习建筑史的时候,会看到希腊文明喜欢使用石材造房子,这是山地丘陵多石材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西亚文明对砖的应用很早就登峰造极,也是因为地理环境的资源因素。而地处东亚的中国,就非常喜欢用夯土和木制来营造,一样也是逃脱不了地理环境的总体影响。
当学习到这些知识时,自然法学习的人,最多也就是把各个文明体系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的发展,画一张思维导图,记录下来。
然后呢?
然后,除非有一天考试考建筑史,否则这些知识就永远没有然后了。
而结构法学习的人,不会关注书上文本的具体内容,比如具体的历史年份,但他会注意到关系。
比如,地理环境对文明呈现状态的影响(地理决定论),之后才是地理环境对建筑技术发展倾向的影响。
你看,从这个结构化的视角看这段建筑史,你会思考:
生存环境和文明
文明和建筑
建筑技术和生活方式
这几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旦具有了这种思维方法,当你在看到日本人的榻榻米时,你会一瞬间的恍然大悟,通过这种结构化的视角,你不但会明白日本人为什么席地而睡,为什么使用榻榻米。还可以把很多原来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脑洞大开。
想一想,古代的时候另外一个使用榻榻米的场景是哪?
当然是船上啊!
你看,从地理决定论的建筑史视角看,你会发现整个日本是建立在岛国文化上的,而岛国文明最重要的生活基础就是:船。
远古时,这些驾船的渔猎民族上岸后,开始了转变成农业民族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把船上的生活习惯带到陆地上,体现到建筑形态里,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至此您已经岳读了全文的2/3
同时,这也可以解释一些日本文化中独有的现象和民族偏好。
比如,从生活在昏暗的船舱空间的角度,去理解日本文化中会有独特的阴翳之美,就会特别容易。
再比如,为什么日本人会以小为美,以朴为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茶室为什么会那么小,需要人爬进去?
再比如,为什么黑川雅之会说,别的民族是在建筑中使用家具,而日本人是生活在家具上?
很简单,本质上,日本人还是本能地把建筑隐喻为船,船既是家具也是建筑。
想想看,为什么日本传统的建筑中墙不多,反而隔断拉门那么多?其实还是在船舱中的生活习惯造就的。
再想想,为什么日式的园林中独有沙海?再想想日料为什么清淡,寡于用火?
再想想,为什么日本这个民族竟然在内心深处会恐惧“日本沉没”?
难道真是因为火山地震频发吗?还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底层密码是船文化?
好了,当你有了以上的,纯属个人的思考和猜想之后,你再回头看看黑川雅之写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你会不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你会不会觉得黑工的文章更多的是文青笔法,甚至是直觉反应?也许你的发现,可以更简洁地来解释这些复杂陆离的文化概念。
(日本的船文化这个脑洞,是我个人的一个解释,并未在别的地方得到过印证,是错的可能性很大,仅仅在此处用以举例说明之用)
好,既然结构法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那么你该如何应用这个脑洞大开的船文化呢?
接下里我们不妨脑洞更大一些。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说:自动驾驶真正的意义是,使用汽车的体验会完全不同,人在车上的时间被解放出来。车开始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变成一个移动的生活空间和第二起居室。
你看,未来的人类极有可能生活在“行驶在陆地上的船上”。
而特斯拉的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万一成功了呢?未来人们还需生活在宇宙飞船上,那么日本人的船文化,对我们展开未来的设计想象有哪些意义呢?
...........(岳工思考中)...........
好了,现在收起脑洞,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首先,自然法,结构方法,都是学习中建立方法论的重要手段。
自然法的手段是模仿范本,适合语言、肢体技能等等的学习,一般而言,我们年幼时主要的学习手段就是自然法。
其次,等我们再长大些,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事物,以方便创新和创造时,就不能简单模仿,而要用结构法来学习并构建方法论。结构法强调的是结构,是体系,是现象背后的思考。
其实说了那么多,我们睿智的老祖宗早就替我们总结好了。
学,去抄,去模仿,去背诵,去复制。
思,去理解关系,去寻找本质,去举一反三。
于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全文岳读完毕
岳蒙 济南
2017年8月30日
最后,很高兴能和以下这778位支持我的小伙伴一起成长,我为你们而写,谢谢你们。
感谢 蒙汉岳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shejishiyuemeng
确实要么就看不下去,要么就停不下来,深度好文
怎么画门啊
zenme
想知道能画出神么样的门
喜欢中间阅文的提示,这样才不会感到乏味,很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