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前段时间来咨询我们的学生很多,我会在一开始给学生发一张小名片,上门的第一段话说的就是:“我们只专注于精品教学,所以我们可能会对学生也有一定的筛选,敬请谅解。”那么很多同学会问,你们的筛选标准是什么啊?其实我们筛选的不是你基础好不好,我们主要看中的只有一点:态度。作为指导老师我们会让每一个经过我们辅导的学生都有一个质的飞越。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没野心,只是想出国,却不想努力,不想进名校,我们知道这样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坚持不下来。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如果学生最后没有得到好的申请结果,我们也会觉得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这样很罪过。我们只接受确实想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并愿意为之努力和付出的学生。作品集的制作和名校的offer都只是设计之路的一个小插曲,建筑师是60岁才正壮年的职业,我们是一个对设计充满热情的团队,也希望看到同样充满热情的你加入我们。
关于留学
为什么要出国读书?
中国的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走来,又看着身边的人出国、考研、工作,一直都是被“大流”推着走,看着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却很少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出国是为了学知识么?是为了学技术么?其实不是的,十几年前,你不出国确实是一叶障目,大部分世界领先的知识你都接触不到,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不是必须出国才能获得知识,各种资料分享到处都是,网上可以方便点击名校公开课的视频,甚至更扎心的现实是,你学到的最顶尖的知识和技术因为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不够,往往回国之后却无用武之地。
那么,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两点:
①拓展视野,感受文化的差异,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国家和曾经的自己。出国毫无疑问是对自己的投资,个人的提升才是最主要的目的,在如今全球顶尖高校都被中国人占三分之一的时代,出国真的不是给人看的,不是去镀金的。
②拓展朋友圈,这一点很实际,甚至有点儿功利。如今的社会,你的能力决定了你做事的程度,而你的人脉决定了你的机遇,所谓名校,并不是老师多牛,教的多好,而是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认识各种跟你一样优秀的大牛。 更重要的是,在未来拼搏的道路上,可以有更多优秀的同伴和前辈携手共进 。
什么时候出国呢?
当然,本科毕业马上出国,跟工作一段时间再出国,各有利弊,也许工作之后再出国,会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现实的情况是,我接触的工作了1-10年的人,在想出国深造的时候,会面临更大的阻力:来自经济(要自己赚钱承担所有留学费用),来自父母(担心安全,或者婚姻),来自当时的男女朋友,来自对自己能力的高估或者低估等等。所以我的建议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早出去看看。
申请都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比重如何?
作品集是你申请各大高校时候的核心竞争力。在所有的申请材料中,作品集对录取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大约在 50%, 而其他材料——语言成绩(TOEFL一定要上100分,雅思过6.5),Personal Statement、推荐信、GPA(一般211学校的80分,非211的85分为宜 )、工作经历、获奖和其他课外活动表现——只各占10%。
另外,比如Personal Statement这样的文字材料,作为老师,我们都会建议、甚至要求我们的学生们尽量自己搞定。你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且不说目前市面上一个无法很好的展现自己的代笔文书动辄2W的报价,在我看来,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态度问题,如果这一张纸你都搞不定,你自己都不了解你自己,还出什么国?
关于作品集
作品集的意义
在很多想要出国留学的学生眼中,作品集只是打开世界名校的敲门砖,其实这样的想法未免狭隘。在申请名校的时候我们需要一本作品集来展现我们的潜力和设计能力;在申请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一本作品集来表达我们对工作的热忱并体现自我价值;在创办自己工作室的时候需要一本作品集来对甲方和潜在客户展示公司的专业性…… 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集都是对上一个阶段的总结,但这个总结绝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而是在回顾与总结中重新审视曾经的设计并修改深化,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也谈审美
设计师是一群站在审美顶峰的人。广泛的‘阅读量’是培养审美的必要养料,业内俗称‘洗眼睛’。但设计师的审美与艺术家的审美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自身视觉的修为,更好地传递和理解我们设计中信息,寻找以大众或使用者为背景的普遍性共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特殊性与‘不可译’。教学的最开始两节课我会跟学生分享积累多年的优秀作品集,带着学生剖析“大神”的思考过程和成长轨迹,你首先要非常明确什么是好的,确保不会走弯路,才能让之后的每一滴汗都流的有意义。
作品集需要准备多久?
正常我们会建议作品集的准备周期为4个月,正常的周期在3——10个月不等。这首先取决于你目前手上作品的完成度,以及有几个值得深化的项目。往往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在准备制作作品集的时候还没有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软件基础也不扎实。这时候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是时候对自己狠一点了。很多同学对自己的预期过高,以为可以一两个月完成一个作品集,这样幼稚的想法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他不清楚真正好的作品集是什么样的,作品集是不可能速成的,我往往用准备英语来举例子,你英语得准备个小半年吧?为什么觉得作品集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轻松搞定?
制定严格的时间表
做作品集的过程中,一定要一鼓作气,切记拖沓。其实,优秀的设计师往往都会称自己有强迫症,因为做一个项目,要操持各个方面,每一个环节必须在计划的时间节点完成,如果有纰漏必须马上解决问题,否则整体的质量和时间就会出很多麻烦。你要早早地做好计划表,都要申请那些院校,去官网查询它们的申请要求,准备哪些材料,作品集页数和尺寸,申请截止时间。但是要提醒一点,虽然申请都有最后的截止时间,但是往往院校都是先到先得的,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你的对手都很差的愿望上,不要去赌运气,要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
一个作品集里放几个作品合适呢,如何筛选?
申请研究生4个项目,申请本科6-8个项目。作品的数量根据具体学校的要求会有浮动,我见过只用两个作品申请到SCI-ARC半奖的学长,然而,你要有足够自信你的两个作品撑得起一本作品集,以“不冒险”的原则,申请研究生的作品集还是以4个为宜。一定要以“局外人”的视角去客观地审视手上的所有作品,可以找身边的朋友一起讨论,也可以找比较有经验的前辈来指点二三。设计师往往都会对自己的设计成果有着无差别的迷恋。但是其实有些只是在意识与技术相对不足时的盲目自恋,当你踏上一个新的台阶之后,回望过去,甚至会觉得曾经的偏执有些可笑。
如何选定作品题目?
作品集的选题,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之前的课题作业里面选择,把之前没做好的题目重新选择一个角度二次设计,这样的好处是你之前已经对基地做了一定的调研,包括会有一定的场地CAD等基础资料,所以会省去很多时间。另一个选题的方向是可以找一些比较有趣的竞赛,这里鼓励做一些国外的竞赛题目,甚至做一些比较科幻的设计,像博物馆,超高层这样项目类型也会比较容易出彩。总之最后的作品集里,可以分配不同的项目类型,项目尺度大小,研究方向,最全面地展示你的个人能力。
作品集的完整性和逻辑
作品集要体现你个人的潜力,要展现出每一个作品的完整思考。设计师的原则是:能用图表达的都不BB。 整个作品的表达一定要完整,完整了才能有资格去被评价好坏。分析图的逻辑一定要清晰,让人看着分析图不需要读文字就明白你的设计思路,如果被你的某个点子吸引了,再停下来读细读你的文字。要重视你的分析图,分析图的表达能力才是作为设计师的设计能力的体现,甚至可以用手绘的方式去“设计”你的分析图。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风格么?
不同的学校之间会有相对的风格差异,其中有一些学校的差异还特别明显,比如偏参数化的学校有AA School、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ducation through Art 、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等;哈佛的设计作业一般都不是在视觉效果上看着很夸张,但是设计过程中的逻辑研究要求很高;伦敦UCL的建筑设计往往看着不像是建筑(我们开玩笑说是建筑插图学院);北欧的学校在节能建筑上独树一帜;荷兰和德国注重工艺细节;瑞士的学校已经将结构、细部、材料与建筑的空间、气氛做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日本的学校一般都是以注重空间逻辑和现代建筑中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出名等等。
所以同学们在看各种院校排名的同时要知道所有的排名只是参考,要去切实地了解自己喜欢的方向,去查一下想去的学校本身的教育特点和研究方向。虽然我们上面提到了所谓的不同风格,但是其实好的作品集任何学校都认的,没必要为了一个学校去处心积虑地只做一个方向的东西,与其追求风格,倒不如把你的每个方案逻辑表达清楚,挑一个方案画一个细部节点,研究一下材料的衔接和工艺,把方案的细节做到位,深度做足。
不要迷信渲染
所谓全模渲染,超写实,当然是很好的表达手段,但是这种图对设计师的个人素质,软件能力,甚至电脑配置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对于作品集来说,为什么要让自己和电脑都遭受不必要的煎熬呢?在建筑CG表现圈流行一句话:三分靠渲,七分靠P。作为设计师,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表达你的设计意图,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材质,后期PS,甚至纯靠拼贴的方式完成比较高质量的效果图,不要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所有的技术问题都不是问题
很多同学软件基础比较弱,对自己没信心,其实在有经验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最没压力的就是软件问题。原则上我们会告诉你学习方法,或者直接发你相关教程,让你自学基础部分。当你在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阻力,软件问题,我们都会全程协助解决,并教授一定的进阶技巧。其实学习软件最要克服的是面对相对陌生的新软件的恐惧和抗拒心理,正常情况下,一个软件少则一天,多则三天,都可以上手,而学软件的终极奥义一定是:在实践中学习。
排版是什么问题?
排版是大问题,如果你设计能力“很不错”,但是排版很渣渣,那基本上你是败了一半。你要去设计别人是如何去看你的作品集,设计别人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顺序。效果图可以拼贴、渲染、手绘、可以抓人眼球,但这不是全部,你要体现出你作为设计师的素养,而这种素养是审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方案的形体关系,空间感受,光线,平立剖表达,还是字体的大小,图片的排版间隙,只有你具备了一个比较好的全局观,才会做出一个高质量的作品集。
寄语
设计师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对自己生活品质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周遭点点滴滴的好奇和探索。建筑设计(建筑、景观、室内、规划),本身非常庞杂,要知道盖里在做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时候,派专人望着大盘,对太合金的价格曲线盯了大半年,只为了在最低点买入,且不说作为设计师要学习各种材料技术,跟甲方,施工方沟通协调,等等。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从审美上到功能上,设计师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也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你制作了一本优秀的作品集,特别是踏入名校大门之后,应该有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以建筑师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无论你以后想从事什么,都可以带着这份自信。
作品集的制作无疑是一个艰辛且反复的过程。希望大家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收获,并朝着心中的目标更进一步。
本文作者
肃画
ADWANG小教室创始人,总监导师
ADWANGStudio创始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有建筑、景观、室内、平面,多专业学习和实践背景。在校期间,任世纪互联内刊的美术设计总编(为期两年),任鸣鹤雅集&嘉德春拍展览主创设计师,任微信号“做饭儿”首席摄影师。曾先后实习工作于先锋事务所DUO和penda。其作品在Archdaily/gooood等各大国际建筑媒体发表。
担任留学作品集培训老师以来,经其培训和指导过作品集的学生,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UCLA、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建筑学院、TUDelft、华盛顿大学、UCL、卡迪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RMIT等国际名校的offer,并一直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高度好评。
最后,衷心地祝愿每个同学都能申请到自己的DREAM SCHOOL!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感谢 ADWANG小教室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ADWANG-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