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日本建筑游学持续招募中。
志同道合的伙伴与专业的讲师一起,
实地感受日本建筑文化的魅力!
欢迎小伙伴们加入我们!
详情请戳
建筑美学|现代主义东京与避暑圣地之轻井泽
1. 藤本解读篇
当藤本壮介接手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脑子里立刻浮现的是一个类似于老图书馆里填满了书籍的原初的场景。为了寻求这个原初场景的当代形式,他将其概念化:空间里每一个无尽的远景都被书籍包围,这些书真假难辨,让人震撼。这种空间并不是那种普通房间四壁摆满书架书籍的空间,而更像一个由书籍构成的多维的“峡谷” 。
当然,这个空间片段并不指向任何形态,或许唯一的指向是空间的高度,三四米可形不成“峡谷”般的空间。之后,藤本将建筑的层高确定为9米。然而,怎样的形态才能创造出站在其中“每一个无尽的远景都被书籍包围”的空间呢,这应该是复杂丰富如迷宫般的空间,但迷宫般的空间与一般图书馆动线明确查询书籍便利快捷的空间模式是冲突的。所以藤本提出了“检索性”和“漫游性”两个概念,在这两个概念的控制下确立了建筑最终的形态。
建筑采用了螺旋形布局,而采用螺旋形而非分散布局的主要理由是因为螺旋形有“连续”和“非连续”的双重性。在这种形态下,墙体可以无限延长的,而墙体与墙体之间又可以产生各种奇妙的交互,具有相当强的空间包容力。通过在螺旋的墙体上开口,植入自由的天桥,空间的明确和模糊得以同时成立。
岳敏君艺术作品 《迷宫艺术》
“检索性”和“漫游性”
需要注意的是,藤本更希望强调的应该是空间的“漫游性”,“检索性”的提出更像是对图书馆功能要求不得不作出的回应。而当螺旋的墙体开了巨大的洞口之后,明确的路径感受事实上已经被消解,使用者几乎体验不到螺旋形。但螺旋形确实的为建筑提供了基本的空间秩序,只是这种空间秩序被隐匿了。
藤本想要实现的空间愿景的另一个关键是整个空间的质感:由书架和书籍构成,书架作为墙体构成的空间的基础质感,而当各色书籍整齐的摆放在书架里时,空间拥有了第二层质感。这种质感反过来又和那些未放书的书架形成一种质感的对比。当这种质感扩大延展到一定范围时,对人感官的刺激是相当强烈甚至是有一定震慑力的,当然这个震慑力是积极还是消极恐怕要因人而异了,有些使用者们站在一望无际的书的峡谷里被震撼,产生对知识的敬畏,进而获得某种平静。而部分使用者则表示“图书馆未免太单调了些,老看着这些方格,会有些眼花瞭乱、心浮气躁的感觉,让人难以安下心来静静看书。”;“整个图书馆全是方格,光看图片都头晕,不要说在现场了。”
藤本壮介想要达成的空间场景
不管怎样,要实现上述空间效果,还需要优秀的结构构造设计。藤本放弃了一般图书馆实墙+书架的做法,他让书架直接成为墙体,并以钢结构实现了灵活的螺旋形的空间结构,为了追求空间的纯粹性,他甚至让书架成为外墙,延伸到室外。这种处理也带来诸多构造上的挑战。
首先需要要明确书架的做法,竖挡板起主要结构作用,再以横挡板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值得注意的是,竖挡板不可能是一整块9m高的木板,必然是由几块木板拼接起来(特别是通高两层的书架),这也可以从照片里的拼接缝和木原色的差别看出。几块板拼接起来的竖挡板的稳定是个大问题,把书架直接放在地面上也是相当不稳定的,所以需要在钢结构上搭接一系列骨架,再将书架固定到骨架上,这样的处理才是稳定可靠的。(可以将书架整体理解为预制的挂板固定在钢结构上)。
注意图中的拼接缝和木板原色的差别
这种构造方式对平面的影响是螺旋形需要统领在一套模数系统中,而基本的模数就是横挡板的长度。稍微研究一下图书馆的平面图便可发现底层的柱网关系是非常规整的网格,一层平面南半部是规整的网格,北部是自由的螺旋形,而二层几乎都是自由的螺旋形,钢结构比较容易的实现了这种转化,而到顶棚,观察天窗的做法可知柱网又回到了网格体系。所以平面在这网格和模数的控制下拥有了基础装修的深度,书架的划分直接体现在平面图里,包括几个转角处横挡板的做法都得到表达。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剖面
平面图表达了书架做法
而对书架墙的两种处理也对应了几种不同的构造做法:
①“门”型洞口:而由于开洞,两侧书架被固定在钢柱和骨架上的做法被暴露出来,在这个面上需要用板材封闭,建筑师选择用转换了方向(相对于起主要结构作用的工字钢柱)的工字小钢柱来完成侧面骨架的转换,侧面的木板固定在这个小钢柱的骨架上,而工字小钢钢柱之间的钢梁也同时解决了门型洞口顶部书架的固定问题。
②“口”洞口:这类洞口的区别只是下部需要增设钢梁来固定书架而已。
"门"型洞口
结构工字钢柱和转化方向的工字小钢柱
书架,骨架,钢梁和工字钢柱的关系
而在非直角转角处,也需要增设小钢柱来转换,而书架只需对横挡板做单独的处理,实现并不复杂。相对困难的是螺旋书架墙体之间的天桥,形态比较自由,结构的难点在如何实现完全“漂浮”的感觉,从平面上看飞桥还是通过柱子支撑的,通过工字钢将力转化到柱子上,而柱子又被包裹在书架内,这样处理之后飞桥自然获得了漂浮的感觉。
天桥构造,注意断面的工字钢
天桥不负责结构猜想图,欢迎讨论指正
为了保持整个建筑的纯粹性,书架墙也被当做外墙,还延伸到了室外,这也带来了一些构造处理的难题,洞口怎么封闭,脆弱的书架怎么抵挡日晒雨淋?藤本创造性的用玻璃幕墙包裹书架墙(小编按:藤本你就zuo吧!)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幕墙的设计也经过了细致的考虑。
首先,藤本选择的是点式幕墙,因为在一般的有框玻璃幕墙并不适合图书馆的书架,一个是在钢柱和幕墙之间隔了厚厚的书架,若要用有框的玻璃幕墙的成立意味着书架的板材会有明显的穿洞等,构造上并不好实现,二是明显的框会在立面上形成各种线条,在视觉上影响书架的效果。所以,藤本选择了点式玻璃幕墙,点支撑装置在玻璃的四个角支撑。通过书架的横挡板与连接件与包裹在里面的骨架相连。
外书架墙的点式玻璃幕墙
点式玻璃幕墙构造
我们谈到了书架墙在室内几个不同部位不同的处理,对应到玻璃幕墙同样有不同的处理,在“门”型洞口处,在上沿较宽的部分建筑师考虑了玻璃尺寸和书架尺寸,只在中间设置了一个“点支撑装置”,这这个“点支撑装置”恰好对应上沿较窄的一类洞口的下边沿。所以幕墙出现了不均分的划分。
洞口高度不同决定了顶部幕墙的不均等划分,红色方块为"点支撑装置"
洞口上底面和下顶面也有不同的构造处理,上底面依旧采用幕墙而下顶面则用盖板来进行防水和收头处理。
室外书架墙和外墙书架墙构造对比,注意底板的构造差异,左为幕墙右为木板
下顶板盖板构造
在书架墙的侧面,点式幕墙的点支撑装置并不靠外边缘,笔者在看建筑照片时感到很奇怪,疑惑两个点支撑装置为什么没有靠外侧,但一对应平面就知道点支撑装置的位置是由工字钢来决定的。
侧面幕墙的“点支撑装置”并不靠外侧
室外书架墙平面
由于延伸到室外的书架墙洞口并不需要封闭,只要做好节点的防水构造即可,而外墙部分的洞口是需要封闭的,在这里,藤本选择了全玻璃幕墙,以玻璃勒和玻璃面板构成。这种方式可以让整块幕墙不会出现较明显的线条,也能满足大面积幕墙的结构构造要求。
外墙洞口采用全玻璃幕墙,注意底部书架的处理
还值得注意的是,室外书架的颜色和室内书架的颜色是不同的,室外木材应该经过特殊的涂料处理,毕竟,室外的书架长期经受日晒雨淋,材料要求相应会更高一点。
有趣的是,在对比图书馆早期照片和近期照片时,发现图书馆外墙的书架和玻璃幕墙应该有经过更换,早期的书架横挡板是整块的,而更换后的挡板是“门”形的,而玻璃幕墙上也增加了一些照明装置,而洞口的侧面板还增加了一些小圆洞,非常类似现浇清水混凝土的模板痕迹。笔者猜测这些做法是为了增加外墙材料的可读性和立面光影效果。
早期室外书架墙,横挡板为一整块,注意其阴影
现在室外书架墙的横挡板为“门”形
现在室外书架墙的光影效果,底部增加了照明设备
注意侧面木板上的圆洞
图书馆的吊顶采用了一种叫做“聚碳酸酯块”的材料,但笔者并不是很认同现在的处理,天花的网格体系和室内相对自由的螺旋形书架墙是直接硬接,横向的天窗使半透明的吊顶有一定明暗的变化,加上吊顶内各种管线,整个天花显得比较杂乱。既然当初想要实现“峡谷”般的空间,天窗甚至是吊顶为什么不能按照“峡谷”的走向来布置呢?
顶棚效果相对比较杂乱
2. 同学悲剧篇
重大在2011年对大一的课程设计进行了小小的改革,主要课程构架基本按照顾大庆所编的《空间、建构与设计》来设置。而这个课程的诡异之处就是在做具体的设计之前要分析一个比较“建构”的大师作品。有11级的小朋友分析这个图书馆。他们制作了模型,但是当笔者看到这个模型的时候,发现了模型中一些有趣的处理,也产生了一些疑问。遂向他们了解整个做模型的过程。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11级经典建筑解析课程作业模型
小朋友们在做模型之初比较纠结的是怎么实现这密密麻麻的书架,他们首先尝试的是横向的纸板贯通,竖向纸板一段一段粘在横向纸板上,如果这样做,由于竖向纸板相对比较短,不易粘而且不易保持垂直度。于是他们决定采用竖向纸板贯通,横向纸板一段一段粘起来,在他们看来这样做仅仅是因为横向的纸板更长,更容易粘接保证模型效果,却没想到真实的书架建造是采用同样的原理,只不过竖向贯通更多是出于结构的考虑。
两种粘接方式,上为横挡板贯通,下为竖挡板贯通
而要把这些书架墙体空间化的时候,他们选择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方式,他们用一片纸板折叠出螺旋形来控制每段墙体的长度和墙体之间的角度,之后将做好的书架粘在这片墙的两侧就可以基本达到效果,而洞口上部的书架也可以通过简单的粘结就可以完成。他们在有图书馆平面图的情况下放弃了钢柱+书架的做法,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类似的空间效果。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建立在他们比较原初的结构和构造概念之上的,那就是“书架应该是可以自承重的,甚至还可以‘支承’起屋顶的,放在地上也是不会倒的。”
书架固定在折叠好的纸板上
那他们的这种做法有没有实际建造的可能性呢?我认为也是有的。我们依然可以用混凝浇筑出类似的螺旋空间,只需要在混凝土里预埋一些挂件,也可以方便的搭建骨架固定书架,甚至,书架还有可能和混凝土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更具“咬合度”的墙体!
进一步延伸,当我们以这个形态对应其他的功能,那还会产生更多有趣的构造做法,比如这个形态对应的是一个美术馆,那这些书架完全可以被置换为适合挂画的白色墙面,如果对应的是一个展览馆,墙体还可以针对具体的展品做具体的设计。
程泰宁,不屈战俘馆。画作挂在混凝土外墙的预埋件上
琴行的吉他墙通过墙体预埋件固定金属网架,再在网架上挂上吉他抓手
回到小朋友的模型,当我问他们怎么理解藤本的图书馆的时候,他们回答“我们觉得这个建筑的主题就是折板,空间是折板形的,书架也可以看作是折板”。这个回答让我有点哭笑不得。这个看起来工作量满满的模型,似乎不应该只对应这些简单的空间概念上的理解,而且这个理解还不太正确,相信只要稍加引导,他们应该可以获得更多的更加深入的对建造的理解。我在描述小朋友们的作业时避开了很多批判性的词汇,但是还是不得不吐槽一下他们的指导老师,在小朋友的整个模型制作过程中,基本依靠自己的直觉完成了模型。我并没有看到老师积极的介入,甚至可以说老师放弃了应有引导。
在小朋友们一片一片粘那些纸板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们在实际建造时,书架可以用钉子,也可以用螺栓,还可以用胶水粘合。没有人告诉他们不太有9m高整块的木板,大多情况下需要几块板拼起来,而当他们的书架墙粘好时,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么高的书架不太可能直接放在地上,因为有倒下来或者被破坏的危险。书架是需要固定在结构上的。
而书架墙转角的地方,他们让两片墙硬接。没有人引导他们其实稍加思考就可以想出并不复杂的转角处理的。
未经处理的转角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11级经典建筑解析课程作业
而在实现天桥时,他们的做法就更“简便”了,按照平面图把天桥和南部的楼板在一整块KT板上切出来,于是楼板真的“一体化”了,天桥也不需要和柱子发生关系也可以坚挺的“漂浮”在空中,只是,应该有人告诉他们天桥是需要与柱子发生结构关系才能成立……
用KT板制成的“一体化”的天桥和楼板,无压力“漂浮”在空中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或许有人会觉得笔者过于吹毛求疵,但要知道,这模型并不是推进设计的概念模型,而是对已有建筑的“再演绎”模型,我并不觉得大一的小朋友无法理解这些具体的构造做法,或许了解每个构造节点,知晓详细的构造处理相对比较困难,但理解这些构造的原理是应该是可以做到的,而且,结合设计来理解这样那样构造处理背后的动因,构造才不会成为一对枯燥看不明白的大样图。如果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做到这些,我相信这个模型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做会非常有趣,书架可能不是固定在一片薄薄的纸片上,会是一个有厚度的墙体,天桥甚至可能是吊在隐藏在天花中的梁上的,只要动脑筋,永远会有各种不同的甚至超越藤本的做法出现。毕竟,建筑本来就没有真,不是么?
当藤本从一个空间场景出发,以两个概念确定了空间的形态,并进一步确定了书架墙的构造,再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外墙天桥等部位的构造方式。以很好的方式完成了这个建筑,我们可以说藤本将概念贯彻到建造的过程是优秀彻底的。当笔者详细的解析了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也结合小朋友的一个作业谈了一些思考,主想表达的还是好设计需要对概念的强大贯彻,同时需要对具体做法不断的选择追问再选择再追问,经过深入追问的选择才是有说服力的,试想,用混凝土框架结构也大概也能修起来这个建筑吧,但是,有 600的混凝土柱子出现的空间和藤本想要的空间是一样的么?
不负责恶搞PS假想图:假如采用了混凝土框架体系的室内
PS:凡是话不能说死,用混凝土框架结构说不定也能实现类似的空间,只是墙体可能会变很厚,而相应的构造处理也会大不同,具体怎么做,大家自己想吧。:-D
遇建同期游学招募(点击了解更多)
建筑行,最忆是苏杭
牛